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什麼是「意識型態」?】(什麼是右派和左派?)

2023-08-06 15:01:10     来源 : 哔哩哔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節錄自台灣大學王世宗教授《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第八章〈法國大革命: 自由主義與現代價值系統的建立〉)

政治左右派的分法或所謂政治光譜(political spectrum)的出現,是成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哲學家與教權派(ultramontainsim)創始者梅斯特(Joseph de Maistre, 1753-1821)所謂:「知識性原則已凌駕道德性原則而為社會發展取向」 ,即暗示意識型態時代的到來。事實上,「意識型態」(ideology)一詞正是十九世紀初年的發明。所謂意識型態主要是針對政治與社會問題而發的系統性觀念(註1) ,它可能建立於確實的知識之上,亦可能建立於未經證實的假設之上(有信仰色彩);廣義的意識型態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治哲學與宗教各類體系思想(據此現存的「主義」"isms"多屬意識型態),狹義的意識型態則特指「政治意識型態」。由於意識型態未必是以事實為基礎而成立,它是一種個人的信念,內含知識與信仰,故接受某一意識型態常同時即排斥其他;同時,意識型態並非理論而已,它具有高度的社會改造實用目的 ,意識型態的對抗與鬥爭乃為近代歷史常景。學者指出,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意識型態戰爭」;論者亦常謂,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在這個革命的時代中,逐漸發展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三個對應的意識型態 。此說雖有簡化之嫌 ,但大致不失其要義,且點出時代精神的演變趨勢。同時興起的各式主義甚多,如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保守主義的思想幾與人類歷史同壽,但此名詞的提出與此主義的申論始於一八三○年代)、激進主義(radicalism)、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王政主義(monarchism)、共產主義(communism)、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資本主義(capitalism)、乃至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待十九世紀後期馬克斯主義(Marxism)一詞出,新式的個人學說或學派更競相以主義之名蜂出,造成一個色彩十足的「意識型態的時代」(age of ideology)。政治的左右派至此各擁其主義(意識型態成為政黨政治的基礎,換言之一個政黨即是一個意識型態的信徒團體),訴求人民認同及支持,益增民主改革運動的複雜性與對抗性 。約略而言,意識型態的發展自十九世紀以後有由右向左延伸的現象,待二十世紀左右兩派發展至極限後,又有從兩翼向中間靠攏的情形。這個發展趨勢與社會階級的興衰變化有密切關連,並隨著近代民主化趨勢而調整。保守主義乃各式意識型態中最為悠久者,因為傳統歷史中既得利益者向主保守現狀以維持其優勢;十九世紀初歐洲貴族多是保守主義者,他們是革命的反對者。自由主義隨中產階級的興起而發展,在十九世紀前期成為挑戰保守主義(右派)的左派勢力;中產階級在取得財富後亦圖參政以保障及促進其權益,然而他們不主全面的民主或改革,因為在社會中他們仍屬享有既得利益的優勢者。繼自由主義而興起者為激進主義,激進主義者常為隨工業化發展而後起得勢的中產階級下層,他們對於自由主義者(由後見之明觀之為中產階級上層)在獲得所求之後轉趨保守(右傾)甚感不齒,而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義氣;故可說自由主義者為自由主義的溫和派(右派),而激進主義者為自由主義的激進派(左派)。激進主義立於政治光譜左派的地位,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逐漸讓位於新興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階級立場是護衛下層大眾,但社會主義理論家與革命家常為中上階級中有獨特社會意識的菁英份子,他們成為十九世紀後期要求改革現狀的極左勢力。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分裂為基本教義派與修正派,前者為社會主義激進派(左派),後者為社會主義溫和派(右派),而歐洲主流的社會黨多採溫和路線,主張體制內改造和民主漸進改革手段,於是社會主義成為溫和派社會主義的通稱,同時逐漸失去其為政治極左派的地位。真正的左派在二十世紀後乃成為堅持階級鬥爭與革命手段的社會主義激進派,自蘇聯共產革命後它正名為共產主義;同時,傳統社會主義訴求工人階級響應的作法,如今轉為共產主義訴求農民起義的策略。至此,共產主義與保守主義立於政治光譜的左右兩極,自由主義成為中間偏右立場,社會主義屬於中間偏左路線,而激進主義已盡失激進之義,其為正中間的地位因意識型態左右分化的發展趨勢而失去現實價值;激進主義的消失乃因它既無右派的保守,又無左派的激進,極難獲得人民認同,這顯示在民主化發展進程中意識型態或政黨不能為騎牆派。

註1:

意識型態乃是一套系統觀念,故這些觀念必相互有關且具一貫性,而不是各自孤立存在於或雜混於某一意識型態中;同時意識型態講究實質與實用觀念,而不是空虛的概念形式。也因此,‘ideology’當譯為意識「型態」(pattern or type),而不是意識「形態」(for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