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天天最新:潮声|别误解了《中国奇谭》

2023-02-16 07:47:53     来源 : 浙江日报

今年,一部动画片《中国奇谭》红了。上周日,该片的第八集《玉兔》在B站更新,《中国奇谭》正式完结。自播出以来,“中国奇谭封神”等词条频上热搜,片中的“浪浪山”成为网络热梗,“狐狸书生”也引发了大量同人创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出品的中式奇幻单元剧《中国奇谭》,在元旦上线后,成为了2023年第一部爆款动画。截至2月15日,十四万人在豆瓣上打出了9.1分的高分,B站追番人数更达到537.8万。

不过,剧播期间,它又因为网上流传的一则“家长炮轰”引起热议。“乌鸦装鬼”“强行搞笑”“童年阴影”,炮轰的文字言辞激烈,怀疑“这样一部动画片,想教给孩子什么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播出一集就“封神”,为什么又会在网络上遭遇质疑?频频冲上热搜榜的它,是一部怎样的中国动画?

《中国奇谭》很会讲故事。

恰如总导演陈廖宇所说:“让别人看到一些不同于以往有生命力的作品。”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带观众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盘踞某山头的“妖怪集团”,得知唐僧师徒四人要路过的消息。一只处于底层的小猪妖,接到命令和同伴开始为这顿“长生大餐”准备一系列工作。小猪妖制作弓箭、刷锅、筹集柴火、买调味品……在这个过程中,它对唐僧四人心生崇拜。

小猪妖想救唐僧,它撞破了妖怪大王设置的“捕僧陷阱”后被追杀,命悬一线之际遇到了赶路的师徒四人……

这集动画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清新自然的二维水墨美术风格、高潮迭起不断反转的剧情、密集的笑点和槽点。最让这个故事引发共鸣的,是它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出发,让无数人在经典《西游记》中找到了自己。

我们和小猪妖一样,可能在工作中想出了好点子,制作出更有穿透力的“新”箭,却因“挑战”权威被否定;可能被布置了无法完成的任务,要在一天之内砍一千斤柴;可能被践踏尊严,被当做刷子,摩擦得“毛”都不剩……

我们也和小猪妖一样,一年多没有回家,依然有关心自己的家人,有叮嘱你喝水的妈妈……有追求幸福的权力。

这集的导演於水,创作了《禽兽超人》《云先生》《生活原来是这样》等诸多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多个重要动画奖项。他的创作习惯一直是“关注小人物”,而小人物恰恰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

再往下看,第二集《鹅鹅鹅》风格大变,用少见的黑白画风,重新演绎志怪短文《壶中人阳羡书生》。动画中,第二人称的无声黑幕旁白很新颖,观众加强情绪体验的同时,又从中体会到爱而不得、变化无常的亘古哀伤,堪称惊艳。第三集《林林》又跳跃到三维动画,构图、特效、音乐效果拉满,甚至有网友戏称是“上美炫技之作”……

在春节期间推出的第五集《小满》,采用了返璞归真的传统剪纸艺术和定格动画来进行制作,以红色为背景色,呈现出极强的中国韵味。

动画中,小满在河里遇到了一条大鲇鱼,吓得不敢再和同伴游泳。后来,他总梦见井中有一只大大的鲇鱼怪,和带有鲇鱼瓦当的大船。直到有一天,小满和妈妈一起逛集市,再次遇到了鲇鱼,才意识到这怪东西,不过和集市里的鸡鸭鹅一样。《小满》探讨了儿童如何与儿时恐惧共存并克服恐惧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又意味深长。

将纸偶通过动画赋予灵魂,让它有形象、有动态、有内心,是很有挑战的事。尽管困难重重,导演陈莲华和周小琳还是认为,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拍摄经历:“手工做的东西,它有材质本身的特色和纹理,让人看了以后特别亲切,这是电脑技术无法替代的。”

陈廖宇在《中国奇谭》中想展现中国特性,主题是“妖”。给出了这个半命题后,他收获了10个导演带来的8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短片。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集《飞鸟与鱼》的导演潘斌,已浸淫动画行业20多年。2007年,他在杭州成立娃娃鱼动画,创作生产了《小米的深林》《黑白无双》等优秀作品。娃娃鱼的slogan(标语)是“寻找心世界,发现东方美”,正代表着创作者想要挖掘内心真实,探索中国美学元素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些动画短片将传统美学与创新、想象力,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尽情融合,他们的奇思妙想像漫天繁星一样盛开,让我们眼花缭乱。这,就是中国式的想象力。

《中国奇谭》频上热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中。

1957年成立的上美影,以动画“中国学派”享誉国际。《中国奇谭》的几位顾问都是业内大咖,常光希是《宝莲灯》的导演,周克勤是《葫芦兄弟》的导演,凌纾是《阿凡提卖树荫》的编剧。10位导演里,有一些是年轻的创作者,大部分都在动画行业沉淀多年。

网友说,这部作品让他们找到了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的感觉,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有“中国气质”的独特动画。

从取材看,《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独立故事组成,《小妖怪的夏天》出自《西游记》,《鹅鹅鹅》改编自“鹅笼书生”的典故,出自《与朱元思书》作者、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

《鹅鹅鹅》导演胡睿没有对原著做大改动,他加入了“妖”的元素,以公子的形象致敬了《天书奇谭》中的狐狸阿拐。小说中的书生变为货郎,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符合完整的叙事逻辑。货郎最后失去了鹅与心上人,也留下一个饱含东方审美的极度留白、引发遐想的结局。

除此之外,《中国奇谭》的美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也在探寻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创新。杨木执导的《林林》,人物的头发、动物的皮毛、森林的草木都在动态中呈现飘逸的观感,整体画面呈现出低饱和、灰调的色彩,勾勒远山时采用散点透视,是CG(计算机动画)与中国画传统的水墨意境相融的一种探索。

上美影的强项,水墨山水也得到发扬。《小妖怪的夏天》背景是水墨融合光影的风格,恰恰表达了中国泼墨和青山绿水的意蕴。细节处,高潮戏里的狼妖变身,也是一帧一帧手绘出流畅的动态水墨风格。

创作者将“生与死”“虚与实”“善与恶”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投射到作品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命题的思考。不仅如此,它还在表达中尝试折射当代人的情感,尤其是当代年轻人。

B站在综合考量后,将《小妖怪的夏天》作为首发,才有了“开门红”。这一集不仅有“你在教我做事”等充满网感的台词,还引发了大量“打工人”的深深共鸣,“像极了自己打工的模样”“这个甲方太真实了”“笑着笑着要哭了”……

职场之外,也有亲情的共鸣。

《鹅鹅鹅》里“黑眼圈”浓重的人物形象,让一大波熬夜的年轻人“自嘲”。简单的转场字幕,很像打游戏出现的任务指引,更符合青年观众的生活经验。在中国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融入能让当代人产生共鸣的内容,这是《中国奇谭》走红的关键。

动画导演、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雷涛告诉记者:“《中国奇谭》最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它给压抑了太多创作欲的动画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确实,《中国奇谭》有一种因差异化带来的魅力。近年来,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动画生产,因追求商业化的过度模仿,导致作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玄幻、耽美等类型动画。

“现在,业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雷涛表示。最近,包括中传、北电、浙传在内的高校和大部分平台都在尝试做一些改变。比如腾讯视频联合wuhu动画人空间等主办的中国青年动画导演扶持计划,优酷视频推出的“一千零一夜”青年动画导演助推计划,B站推出的“胶囊计划”,以及这次B站出资与上美影的合作。

“这次《中国奇谭》的成功,证明艺术动画同样有商业价值,我们应该给两方创作者同等的机会,这是动画创作者最希望看到的。”雷涛说。

从1922年首部国产动画作品诞生,中国动画产生过很多经典作品。这一路,浙产动画没有缺席。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浙江动画片年产部数和时长分别增加67%和36%,每年都有近20部获得全国推优或在央视等重要平台播出。2022年,浙产动画电影《济公之降龙降世》获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22东京·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最佳动画片奖。

如今,浙江动漫游戏产业已步入国内第一梯队,形成了以杭州为龙头,宁波、绍兴、嘉兴、衢州等地多点开花的格局。2022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新政,鼓励动漫与电竞融合发展,并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动漫之都、电竞名城,全市动漫游戏和电竞产业年度总营收超过600亿元。

当然,在浙产动画的探索之路上,有高峰,也有低谷。2015年,浙产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打破了观众对国产动画低幼向的刻板印象,票房高达9.56亿元,成为国漫崛起的里程碑之作。

近年来,浙产动画鲜有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样的票房口碑双赢的出圈力作。放眼全国,问题同样存在。

雷涛认为,和动画短片不同,现在主流的三维动画电影是大流程制作,需要成熟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作支撑。在这方面,国内还存在不足。

此外,当前国内像田晓鹏、饺子这样顶尖水平的动画创作人员还是太少。田晓鹏的《深海》耗时7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整整改了两年,修订了66版。

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撑,仅靠极少数顶尖创作者对动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中国动画电影很难走得更远。

这次,《中国奇谭》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动画艺术的方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富矿。这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今天的银幕上依然能产生共振。中国动画应该坚守或者创造自己的风格,深扎于文化的沃土。

陈廖宇曾经说过,《中国奇谭》“想展现动画的多元化、多样性”。

《中国奇谭》是一部动画,也在用中国的方式,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它值得被理解。

(执笔:李娇俨)

今年,一部动画片《中国奇谭》红了。上周日,该片的第八集《玉兔》在B站更新,《中国奇谭》正式完结。自播出以来,“中国奇谭封神”等词条频上热搜,片中的“浪浪山”成为网络热梗,“狐狸书生”也引发了大量同人创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出品的中式奇幻单元剧《中国奇谭》,在元旦上线后,成为了2023年第一部爆款动画。截至2月15日,十四万人在豆瓣上打出了9.1分的高分,B站追番人数更达到537.8万。

不过,剧播期间,它又因为网上流传的一则“家长炮轰”引起热议。“乌鸦装鬼”“强行搞笑”“童年阴影”,炮轰的文字言辞激烈,怀疑“这样一部动画片,想教给孩子什么呢”。

播出一集就“封神”,为什么又会在网络上遭遇质疑?频频冲上热搜榜的它,是一部怎样的中国动画?

《中国奇谭》很会讲故事。

恰如总导演陈廖宇所说:“让别人看到一些不同于以往有生命力的作品。”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带观众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盘踞某山头的“妖怪集团”,得知唐僧师徒四人要路过的消息。一只处于底层的小猪妖,接到命令和同伴开始为这顿“长生大餐”准备一系列工作。小猪妖制作弓箭、刷锅、筹集柴火、买调味品……在这个过程中,它对唐僧四人心生崇拜。

小猪妖想救唐僧,它撞破了妖怪大王设置的“捕僧陷阱”后被追杀,命悬一线之际遇到了赶路的师徒四人……

这集动画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清新自然的二维水墨美术风格、高潮迭起不断反转的剧情、密集的笑点和槽点。最让这个故事引发共鸣的,是它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出发,让无数人在经典《西游记》中找到了自己。

我们和小猪妖一样,可能在工作中想出了好点子,制作出更有穿透力的“新”箭,却因“挑战”权威被否定;可能被布置了无法完成的任务,要在一天之内砍一千斤柴;可能被践踏尊严,被当做刷子,摩擦得“毛”都不剩……

我们也和小猪妖一样,一年多没有回家,依然有关心自己的家人,有叮嘱你喝水的妈妈……有追求幸福的权力。

这集的导演於水,创作了《禽兽超人》《云先生》《生活原来是这样》等诸多作品,曾获得国内外多个重要动画奖项。他的创作习惯一直是“关注小人物”,而小人物恰恰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

再往下看,第二集《鹅鹅鹅》风格大变,用少见的黑白画风,重新演绎志怪短文《壶中人阳羡书生》。动画中,第二人称的无声黑幕旁白很新颖,观众加强情绪体验的同时,又从中体会到爱而不得、变化无常的亘古哀伤,堪称惊艳。第三集《林林》又跳跃到三维动画,构图、特效、音乐效果拉满,甚至有网友戏称是“上美炫技之作”……

在春节期间推出的第五集《小满》,采用了返璞归真的传统剪纸艺术和定格动画来进行制作,以红色为背景色,呈现出极强的中国韵味。

动画中,小满在河里遇到了一条大鲇鱼,吓得不敢再和同伴游泳。后来,他总梦见井中有一只大大的鲇鱼怪,和带有鲇鱼瓦当的大船。直到有一天,小满和妈妈一起逛集市,再次遇到了鲇鱼,才意识到这怪东西,不过和集市里的鸡鸭鹅一样。《小满》探讨了儿童如何与儿时恐惧共存并克服恐惧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又意味深长。

将纸偶通过动画赋予灵魂,让它有形象、有动态、有内心,是很有挑战的事。尽管困难重重,导演陈莲华和周小琳还是认为,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拍摄经历:“手工做的东西,它有材质本身的特色和纹理,让人看了以后特别亲切,这是电脑技术无法替代的。”

陈廖宇在《中国奇谭》中想展现中国特性,主题是“妖”。给出了这个半命题后,他收获了10个导演带来的8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短片。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集《飞鸟与鱼》的导演潘斌,已浸淫动画行业20多年。2007年,他在杭州成立娃娃鱼动画,创作生产了《小米的深林》《黑白无双》等优秀作品。娃娃鱼的slogan(标语)是“寻找心世界,发现东方美”,正代表着创作者想要挖掘内心真实,探索中国美学元素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些动画短片将传统美学与创新、想象力,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尽情融合,他们的奇思妙想像漫天繁星一样盛开,让我们眼花缭乱。这,就是中国式的想象力。

《中国奇谭》频上热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中。

1957年成立的上美影,以动画“中国学派”享誉国际。《中国奇谭》的几位顾问都是业内大咖,常光希是《宝莲灯》的导演,周克勤是《葫芦兄弟》的导演,凌纾是《阿凡提卖树荫》的编剧。10位导演里,有一些是年轻的创作者,大部分都在动画行业沉淀多年。

网友说,这部作品让他们找到了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的感觉,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有“中国气质”的独特动画。

从取材看,《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独立故事组成,《小妖怪的夏天》出自《西游记》,《鹅鹅鹅》改编自“鹅笼书生”的典故,出自《与朱元思书》作者、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

《鹅鹅鹅》导演胡睿没有对原著做大改动,他加入了“妖”的元素,以公子的形象致敬了《天书奇谭》中的狐狸阿拐。小说中的书生变为货郎,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符合完整的叙事逻辑。货郎最后失去了鹅与心上人,也留下一个饱含东方审美的极度留白、引发遐想的结局。

除此之外,《中国奇谭》的美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也在探寻中国美学的传承与创新。杨木执导的《林林》,人物的头发、动物的皮毛、森林的草木都在动态中呈现飘逸的观感,整体画面呈现出低饱和、灰调的色彩,勾勒远山时采用散点透视,是CG(计算机动画)与中国画传统的水墨意境相融的一种探索。

上美影的强项,水墨山水也得到发扬。《小妖怪的夏天》背景是水墨融合光影的风格,恰恰表达了中国泼墨和青山绿水的意蕴。细节处,高潮戏里的狼妖变身,也是一帧一帧手绘出流畅的动态水墨风格。

创作者将“生与死”“虚与实”“善与恶”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投射到作品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命题的思考。不仅如此,它还在表达中尝试折射当代人的情感,尤其是当代年轻人。

B站在综合考量后,将《小妖怪的夏天》作为首发,才有了“开门红”。这一集不仅有“你在教我做事”等充满网感的台词,还引发了大量“打工人”的深深共鸣,“像极了自己打工的模样”“这个甲方太真实了”“笑着笑着要哭了”……

职场之外,也有亲情的共鸣。

《鹅鹅鹅》里“黑眼圈”浓重的人物形象,让一大波熬夜的年轻人“自嘲”。简单的转场字幕,很像打游戏出现的任务指引,更符合青年观众的生活经验。在中国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融入能让当代人产生共鸣的内容,这是《中国奇谭》走红的关键。

动画导演、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雷涛告诉记者:“《中国奇谭》最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它给压抑了太多创作欲的动画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确实,《中国奇谭》有一种因差异化带来的魅力。近年来,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动画生产,因追求商业化的过度模仿,导致作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玄幻、耽美等类型动画。

“现在,业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雷涛表示。最近,包括中传、北电、浙传在内的高校和大部分平台都在尝试做一些改变。比如腾讯视频联合wuhu动画人空间等主办的中国青年动画导演扶持计划,优酷视频推出的“一千零一夜”青年动画导演助推计划,B站推出的“胶囊计划”,以及这次B站出资与上美影的合作。

“这次《中国奇谭》的成功,证明艺术动画同样有商业价值,我们应该给两方创作者同等的机会,这是动画创作者最希望看到的。”雷涛说。

从1922年首部国产动画作品诞生,中国动画产生过很多经典作品。这一路,浙产动画没有缺席。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浙江动画片年产部数和时长分别增加67%和36%,每年都有近20部获得全国推优或在央视等重要平台播出。2022年,浙产动画电影《济公之降龙降世》获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22东京·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最佳动画片奖。

如今,浙江动漫游戏产业已步入国内第一梯队,形成了以杭州为龙头,宁波、绍兴、嘉兴、衢州等地多点开花的格局。2022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新政,鼓励动漫与电竞融合发展,并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动漫之都、电竞名城,全市动漫游戏和电竞产业年度总营收超过600亿元。

当然,在浙产动画的探索之路上,有高峰,也有低谷。2015年,浙产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打破了观众对国产动画低幼向的刻板印象,票房高达9.56亿元,成为国漫崛起的里程碑之作。

近年来,浙产动画鲜有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样的票房口碑双赢的出圈力作。放眼全国,问题同样存在。

雷涛认为,和动画短片不同,现在主流的三维动画电影是大流程制作,需要成熟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作支撑。在这方面,国内还存在不足。

此外,当前国内像田晓鹏、饺子这样顶尖水平的动画创作人员还是太少。田晓鹏的《深海》耗时7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剧本,整整改了两年,修订了66版。

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撑,仅靠极少数顶尖创作者对动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中国动画电影很难走得更远。

这次,《中国奇谭》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动画艺术的方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富矿。这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今天的银幕上依然能产生共振。中国动画应该坚守或者创造自己的风格,深扎于文化的沃土。

陈廖宇曾经说过,《中国奇谭》“想展现动画的多元化、多样性”。

《中国奇谭》是一部动画,也在用中国的方式,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它值得被理解。

(执笔:李娇俨)

标签: 动画导演 美术风格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