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富生
(相关资料图)
“送气接污”一头连着蓝天,一头连着民生,两头牵着产业。它使农村居民充分享用清洁能源的方便与快捷,实现做饭“伸手有气”、洗澡“热水随来”的便利,切实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对于这些变化,生活在海东市平安区各地的村民都深有感触。“我们早就盼着天然气通到农村了,不仅便宜,还很安全,老人用也放心。”在平安区祁家川、白沈沟、巴藏沟流域,天然气正通向千家万户,百姓们的心声处处可闻。
记者了解到,目前,平安区已完成54个村的污水管网和52个村的天然气工程,覆盖全区近一半的村庄,惠及4330余户。
在“送气接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平安区抓紧抓实厕所革命和“暖心炕”项目,累计建成公共厕所156个、户用厕所4280个、电暖炕5847座,基本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民温暖环保过冬。
过去冬天屋内取暖的四方炉子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齐的暖气片,不仅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降低了生活成本,还深刻改变了农村公共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基础设施是宜居的“必要条件”,也是宜业的“先行资本”。近年来,平安区抢抓海东核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里”有“面”。
漫步在古城回族乡古城村的村道巷尾,围墙已经抹灰粉饰、护栏已经安装、路灯整齐排列,这是平安区着力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截至目前,平安区累计投资1.5亿元,覆盖8个乡镇(街道)92个村,修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小游园、射箭场等公共场所,配备各类健身器材,扩大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民生关键,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平安区在保证百姓用上自来水的同时,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覆盖全区的12座净化水厂,并建成“平安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将原有检测18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提升为25项,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健康水”。
路通百业兴,路畅百姓富。为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产业,2022年,平安区投资480万元建设的石碑花海旅游公路已于2022年5月4日建成通车,这条公路将石碑村原有乡村公路和202省道连通,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拓宽了路面,完善了设施,并新建了一座波纹钢板桥,大大方便了游客。
“这条路修得好,比原来的乡村小路宽了不少,现在来景区游玩的游客通过这条路可以直接到达景区门口,特别方便,这对村里发展旅游产业有很大帮助。”石碑花海景区负责人马海龙说。
近年来,平安区持续巩固全国“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16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密度105公里,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均为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全区所有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并对历年安装的路灯进行全面维修,全区村庄亮化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为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乡村振兴,基础为先。“回家路从坑坑洼洼的烂泥路变成了硬化路,宽敞又平坦,还亮起了路灯,美丽乡村越来越多,臭水沟、路边垃圾也都不见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是近年来平安区广大群众的普遍感受,也是平安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这场“大戏”的场景之一,并且这样的场景还将在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上演。
